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9篇个人独创的文章。全文共4869字,配图26幅,阅读需要15分钟。
1894年甲午年,由于在丰岛海战、大东沟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的三场失利,清廷的北洋水师十多年积累的家底毁于一旦,“八大远”中,铁甲舰“定远”、巡洋舰“致远”、“靖远”、“来远”、“经远”沉没,“镇远”、“济远”、“平远”被俘获并编入联合舰队。(关于甲午海战的架空,详见假如北洋水师赢了大东沟海战,大清还会灭亡吗?和海上大乱斗的猜想,北洋水师有没有机会赢得大东沟海战?)
丰岛海战爆发后不久,北洋大臣李鸿章战前曾多次提出的添购快船、快炮的请求,终于随着战局的恶化让清政府线万两银用于购买军舰,战争尚在进行期间,李鸿章已派人在欧洲四处寻找现成的军舰紧急采购。
图2. 晚清重臣李鸿章,也是海军的主要支持者,但做多错多被骂也最多,呜呼
英国塞缪尔怀特公司(J.Samuel White and Company)建造了一艘驱逐舰验证舰“海蛇”号(Sea Serpent,工厂生产编号746),1894年3月31日被阿姆斯特朗公司购入,在埃尔斯维克船厂(J.White & Elswick)改装,工厂生产编号621。1894年8月12日(一说8月6日),当时的清廷驻英公使龚照瑗委托中间商人巴墨(John.Palmer.Jr)购入,经李鸿章命名为“飞霆”号(英文舰名H.I.C.M.S Fei Ting)。
“飞霆”号实际上正是流行至今的驱逐舰原型舰之一,主机为立式蒸汽机2座,功率3000马力,锅炉2座,双轴推进。载煤量104吨,标准排水量349吨,满载排水量401吨。武器系统包括2门3.75英寸速射炮,4门3磅炮,2具双联装回旋式鱼雷发射管,1具舰首单管鱼雷发射管。
但在购买后因为英国政府宣布严守中立,禁止武器出口,“飞霆”号一直拖延到1895年6月23日(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4月17日)才由英方驾驶回华,当年9月21日抵达天津大沽交船。在晚清最后16年里,“飞霆”号一直在北方海域拱卫京畿。
1900年发生了庚子事变,6月18日俄军在大沽船坞俘获了“飞霆”号,并把“飞霆”号当成了维修俄国军舰的零件工厂。大到舰上的火炮、鱼雷发射管,小到蒸汽机上的零件,无不被俄军尽量拆卸取用。1902年12月9日,清政府才从俄军手中收回该舰并在大沽船坞试图修复,由于清末乱局,“飞霆”号的修理直到1909年才竣工,此时大清已经接近完蛋了。
1911年11月12日,“飞霆”号在江苏扬州-镇江附近江面起义宣布倒向革命军。
1913年7月,部署于长江上的“飞霆”号开炮了二次革命的革命军,这是“飞霆”号极少数几次实战经历。12月3日,飞霆舰退出海军现役,由福建盐务名义将飞霆舰购买成为缉私舰,随后送香港船厂修理改造,成为福建盐务缉私船队中最大的船只,同时更名为“公霆”。1914年,“公霆”舰在从厦门驶向福州途中,于福建外海龟山附近海域触礁沉没。
德国伏尔铿船厂也与清政府签订了一艘鱼雷炮艇“飞鹰”号的合同,约定5个月内分段建完,再以散件形式运回国组装。但直到1895年快完成分段建造时,中日战争大势已去,议和在即,紧急外购的军舰归国参战不再迫切,李鸿章决定继续委托伏尔铿船厂组装完毕,并启用一批海军官兵前往德国直接接收。
配合英国造鱼雷炮舰“飞霆”的舰名,李鸿章仍然用“飞”字号给这类高速军舰命名,该舰因此得名“飞鹰”(英文为H.I.C.M.S Fei Ying)。“飞鹰”舰排水量850吨,舰长79米,宽8.71米,吃水4米,体形较大。动力系统装备8座英国亚罗(Yarrow)船厂生产的新式水管锅炉,2台立式蒸汽机,功率5500马力,双轴推进,航速能够达到22节(一说24节),煤舱载量170吨,续航力较低。
“飞鹰”的主炮是2门105毫米克虏伯速射炮(一说口径120毫米),分别安装在首尾楼甲板上,在前主炮前方还有一道防浪挡板。6门哈乞开司37毫米机关炮分设在军舰两舷,为避免影响狭窄的舰体空间还在舷侧专门增设了6处略突出舰体的耳台,用作机关炮的安装位。“飞鹰”号还有3具14英寸口径鱼雷发射管,1具位于舰首船体内,另2具分别安装在露天甲板的两舷。
“飞鹰”号归国后,与“飞霆”号成为搭档,其晚清服役生涯里最值得一提的是1898年9月21日奉命追击载有康有为出逃的日本商船“重庆”号,但以续航力不足为由而放弃。1900年时,“飞鹰”号提前出港,未遭俘获。1909年,“飞鹰”号因舰体较大,适航性好而编入巡洋舰队。
1932年7月6日,“飞鹰”号遭到广东空军的轰炸,一颗炸弹命中并击穿舰底甲板,引起进水,“飞鹰”号挂出救生旗和白旗乞降,飞机因此未再继续轰炸而该去轰炸海口市区。7日凌晨6时许,进水不止的“飞鹰”号完全沉入大海。
除了战时订购的两艘鱼雷炮艇,甲午战败后,痛定思痛的清政府也再度紧急拨款重建海军。1896年,清政府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两艘“海圻”级防护巡洋舰,分别命名为“海圻”、“海天”号。该级舰装备203毫米主炮2门,120毫米(4.7英寸)速射炮10门,47毫米副炮12门,37毫米机关炮4门,鱼雷发射管5具,满载排水量4300吨,航速24节。
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三艘“海容”级防护巡洋舰,分别命名为“海容”、“海筹”、“海琛”,1898年7-9月陆续交付服役。该级舰装备105毫米40倍径克虏伯速射炮8门,37毫米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8毫米马克沁机关炮6门,60毫米克虏伯行营炮1门,14英寸鱼雷发射管3具,满载排水量2950吨,航速20.75节。
1899年5月,“海圻”号和“海天”号完工并于同年驶抵中国。当年11月,发生了意大利试图强租浙江东部三门湾的事件,清政府手上有了五艘“海”字号大舰,腰杆硬气了一点,拒绝了意大利的要求,并出动舰队与意大利的三舰对峙,迫使意方放弃了这一无理要求,也给海军争取到难得的支持。可惜的是, 作为当时中国吨位最大的两条军舰之一的“海天”号,不幸于1904年4月26日在江苏鼎星岛遇雾触礁沉没。
“海圻”级2舰和“海容”级3舰成为晚清海军的主力舰只,其排水量虽略小于“定远”级铁甲舰,但却大于“八大远”的另外六艘早期装甲巡洋舰,航速也远超于,加上其他新型驱逐舰的采购服役,至1909年,风雨飘摇的清朝重新组建起一支包括13艘战舰、总排水量1.8万吨的舰队。
1910年,载洵、萨镇冰等到美国、日本考察海军,在国外考察期间,又向各国订购了永丰(即后来著名的中山舰)、鲸及、龙湍、同安、建康、予章、江鲲、江犀、肇和、应瑞、飞鸿、永翔等舰艇,具体下期再说。1911年清朝灭亡,这些订购舰艇为民国政府所接收。
1911年4月,程璧光指挥“海圻”号远涉重洋访问欧美,途经4大洲,进出8国14港,总航程3万多海里,开中国军舰走向世界海洋的先河。“海圻”号在远航途中,清政府被推翻,返航后的“海圻”号改换了旗帜,成为民国海军的重要成员。
保存到民国的四艘“海”字号舰其实就是两个级别,分别为英德两国制造,质量上还是可以的。然而到了1937年又一次中日战争爆发后,四艘“海”字号舰舰龄已达近40年,且严重缺乏防空武器,1937年9月25日,在江阴-靖江之间的狭窄江面自沉,以充当第二条长江堵塞线毫米八英寸重炮到此时仅存一枚炮弹,因此也被一并放弃。
1937年11月江阴失守后,日军曾对沉船进行了简单的清理打捞,梳理出一条狭窄的航道。解放后自1953年起,上海救捞局开始部分清除“封锁线年,共计在江阴封锁线艘沉船残骸。
其中,“海蓉”号自沉于靖江罗家桥港口(时任舰长为欧阳勣),1959年4月25日捞起。“海筹”号自沉于江阴阻塞线南北浮间(时任舰长为林镜寰),1964年捞起。“海琛”号自沉于江阴长山脚附近(时任舰长为张凤仁),1960年捞起。
此外,上海救捞局还拟将打捞起的“海蓉”舰的主机设备修复后装入“黄河”舰(原“重庆”号巡洋舰,此时已经打捞待修复),并增加必要的救护、打捞设备和工具,将“黄河”舰改装成中国第一艘海洋救护打捞工作船。然而当时国家已确定进入困难时期,对“黄河”号的改造工程最终取消,汽轮主机给了某发电厂,最终下落不明。
清末重建北洋舰队的努力,随着清政府的覆灭而消逝,自八国联军侵华后,晚清最后的11年过得风雨飘摇,沉重的内外压力使得海军没办法得到更多的经费和理解支持,而这些舰队到了民国时期又成了各派军阀势力争夺的对象,甚至成为牺牲品(飞鹰舰),没有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海军!
为应对与大清的海上战争,具体来说就为了压制北洋的“定远”、“镇远”二艘铁甲舰,日本的对外采购舰将是一级符合国际主力舰发展的新趋势的前无畏舰。该级舰以当时英国海军最具代表性的庄严级(Majestic)级战列舰为蓝本进行设计,装备两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和10门单装152毫米副炮,最大航速高达18.5节,装甲防护能力也堪称世界一流,如果该舰入役,后果会很严重!
此次造(买)舰计划的目标就为了让日本海军的实力超越并碾压大清,最初海军主张至少要增加12万吨军舰,但议会和内阁均以国力难以支撑而反对,1891年内阁第二次会议否决该提案后,议会因此解散。
1892年,明治天皇颁下诏书,缩减宫廷费用充作造舰经费,并削减全国文武官员俸禄一成,终于获得了议会支持而通过,造舰内容有2艘战舰、1艘防护巡洋舰和1艘通讯舰。毫无疑问这两艘战舰是造舰计划的主要内容。
最后建成(购入)的就是两艘富士级前无畏舰“富士”号、“八岛”号,须墨级防护巡洋舰的二号舰“明石”号(在横须贺船厂自建),以及“宫古”号通讯舰。
富士级也成为了日本海军最初拥有的正式的近代化战列舰。“富士”建造费1,038万日元,“八岛”建造费1,050万日元。在甲午赔款时有过换算,大致为1库平两足银=0.18英镑=1.64日元,那么两艘战舰的总造价大约相当于1273万两银子,约等于对日赔款两亿两库平足银的6.3%。1300万两银子能摆平的事情,最后花了两亿!
一号战舰于1894年8月1日在英国伦敦的泰晤士铁工所(Thames Iron Works)厂开工建造(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次日,清廷才紧急拨款200万两用于购舰),1895年8月16日被命名为“富士”号,1896年3月31日下水,1897年8月17日建成,10月8日被列为常备舰队的旗舰,10月31日回到横须贺。富士号直到1948年才被解体。
二号战舰于1894年12月28日在英国埃尔斯维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开工建造(清廷所订的驱逐舰“飞霆”号也是在该船厂同期改造),1895年8月16日被命名为“八岛”。1896年2月28日下水,1897年9月9日建成,11月30日回到日本。八岛号在十年后的1904年旅顺口封锁战中被水雷炸沉。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年转战各种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4篇、制胜神器3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